Wa!

砖在北京四合院的重要价值

   日期:2016-03-22     浏览:372    
核心提示:砖,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但在老北京,砖可不是便宜东西,从砖上最能看出一家的穷富。

砖,建筑材料的一种,在今天再普通不过,但在老北京,砖可不是便宜东西,从砖上最能看出一家的穷富。


国人周代已开始用砖,而且是空心砖,设计样式颇摩登,与现代空心砖相去无几。但古代的砖多用于陵寝,因为太贵了,非特殊场所用不起。连盛唐时长安城的城墙,也只是夯土而成,只有城门表面才可以用砖。

烧砖,一是要用黏土,良田的黏土层被挖走,则浇水不再存留,无法种植粮食。二是古代燃料有限,尤其是北方,森林少,唐代长安为解决炭荒,不得不鼓励居民路边植树。宋代煤炭广泛应用,才解决了这一瓶颈。但直到元大都,城墙也还是夯土而成,城门用砖包裹,这种砖形制小,被称为小城砖,如今难得一见。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考虑到来自草原的威胁,始在城墙外包砖,这种砖重14公斤,形制大,又叫大城砖。它们产自运河沿岸,以山东临清为多,因临清土质好,黏土比例高达60%,制出砖硬,且不易裂。

为保证城砖质量,明政府规定只能用柴火烧,因温度低,烧出来的砖更均匀、紧密,但成本太高,一窑砖要烧一个月,用柴八九万斤。

公共建筑的砖讲究如此,皇家就更别提了,比如故宫里铺地的金砖,取土自苏州郊区,从土变成砖,需要两年。最后的打磨工艺尤其麻烦,磨后入桐油浸泡,成品光可鉴人。传说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故名之。其实这个说法想当然,清代黄金价格非常高,最便宜时一两也值30两白银,显然非一块砖的价格可比。金砖或为“京砖”的谐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它能当磬敲,声音嘹亮,类于金铜,故称“金砖”。


至于老北京富人用砖,则讲究磨砖对缝,就是把砖磨得像镜子那样平,用它来砌墙,要求砖与砖之间,插不进一把刀子。这个工艺很辛苦,磨砖又叫“五扒皮”,对缝的灰浆更讲究,所谓“九浆十八灰”,最高档的要加面粉、江米、桐油、盐卤、血料、棉花等。

磨砖对缝需大量人工,普通人肯定花销不起,中等人家盖房子,多讲究用整砖头,否则就显得不够档次。至于穷人,只能用“擦屁股砖头”,就是拆房子剩下的老砖头、碎砖等,把边缘磨平,勉强拼凑使用,不仅难看,而且不结实,因为原有的浆料不能脱尽,导致表面不平整,影响了新浆料的黏合效果。但比使用土坯墙,还是要舒适一些。


从传统建筑看,墙基本不起支撑作用,所以才能“墙倒屋不塌”,这就给了能工巧匠们更多的施展空间,让简简单单的一堵墙,也能炫出许多的个性来。(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志·建筑志》)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