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中国历史上多元的砖瓦文化及在近代落后的原因解析

   日期:2016-05-12     浏览:354    
核心提示:砖瓦文化是多元的,就是指其发展是平行的,没有多元的平行发展,不可能促进民族和地域间的影响和交流,没有交流的文化,再先进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像肥皂泡那样,光环再多也会破灭,更不会有更精更美的一体传承。

砖瓦文化是多元的,就是指其发展是平行的,没有多元的平行发展,不可能促进民族和地域间的影响和交流,没有交流的文化,再先进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像肥皂泡那样,光环再多也会破灭,更不会有更精更美的一体传承。烧结砖的雏形发展,从目前考古发现的双墩文化的红烧土块开始,这种工艺和制式及其用途,在其后的长江三峡大溪文化的巴蜀人、洞庭湖三元宫古遗址、湖南城头山遗址、安徽凌家滩遗址、江苏昆山赵陵山等地都有发现,并发掘出“中华第一砖”的原始形态实物样本。早在距今五千年左右 的良渚文化时期,我国就有了现代形体概念上的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烧结砖了(如浙江余杭的莫角山、上海市的福泉山等古遗址中出十.的烧结“土坯”砖)。在北到辽河流域,南到淮河流域,西到三江之源,东到大海之滨,从距今七千多年到五千年前的中国人地上的许多远古人类遗址,差不多都有红烧土块(或叫红陶块)古建筑遗存,并证实了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先民们已经进入了农耕时代,而且在安居 乐业中创造着具有家庭特征的居室文化,并将砖文化传播到中东。据考占发掘发现,尼罗河流域的埃及人早在一万五千年前就发明了土坯,在距今5500~6000年时传到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用于墓葬和神庙建筑,中国巴人到达那里后,将土坯技术转化为烧结砖,创造了巴比伦文明。 继后,巴人又因经商到达印度河摩亨佐?达罗,用砖石建筑了城市,创造了南亚“哈拉帕”文明。经过了两千多年的衍化发展,在颛顼(音zhuanxa)、夏后氏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现代形体概念上的正方和长方体烧结砖及有纹饰或施以化妆土的彩色陶板砖。浙江佘杭莫角山遗址出土的以直角或直角转向的烧结砖(烧土坯,约四千八百年前)和山西襄汾陶寺城址出土的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灰色和施化妆土的红色陶板砖(据碳-14定年测定,为4100?4300 年前)就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砖了。

现代意义上瓦的发现几乎在陶板砖的同时期。甘肃省 灵台县桥村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中华第一瓦”(即橙红色 筒瓦,质地坚硬,一端有圆形凸榫,另一端有圆形卯眼,制 作方法是先盘泥做筒,经修整再一分为二,做卯榫,挖卯 孔,饰篮纹,入窑烧成),经热释光测定,为三千九百年前 的遗物,同时出土的还有子母槽瓦。这是中国迄今出土最 早的瓦,可以断定,中国瓦的萌发期应在公元前3300年到 前2050年的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时期,至少也在距今 4500?4800年黄帝时期的颛顼时代。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 庙底沟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早期相互影响、相 互交流的文明产物,是黄帝文明的象征之一。  在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青灰色板瓦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制瓦技术已用上了转轮对瓦坯进行加工和修整。上述两例完全证实了有关古籍中的记载应为信史。

烧结砖瓦的发明与传承,标志着“茅茨土阶”的结束, 开启了中华建筑文化的先河。夏、商、周三代,烧结砖瓦 经历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发明了“还原法”烧制青砖青瓦, 又发明了巨型空心砖,制作精美的板瓦、筒瓦、瓦当等建 筑结构、建筑装饰构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阴刻图案的 画像砖及各种各样精美图案的瓦当;秦汉隋唐时期随着中华建筑文化的振兴,砖瓦文化进入了形体艺术、雕琢艺术、 绘画艺术、书法艺术等艺术门类的殿堂,向栋宇撑盖功能、 装饰功能、瓦器文化功能的精美化方向过渡。秦兵马俑坑中出现了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砖砌墙壁;两汉时期的画像砖、画像空心砖更是精美绝伦;在北魏时期的平城(大同市)就有了琉璃瓦。此后琉璃砖瓦及瓦器运用了唐三彩技艺;砌 墙砖向模数化转变,隋、唐推广,宋、明、清普及,它不仅成为表现宫殿、宗庙、寺观的庄严与神秘,是皇家奢用之品,而且在明清时普惠民间,装点着九州大地的美好河山。同时也推动了中华砖木、砖石建筑结构体系的完善与 发展,注入了中华“和合文化”的丰富内涵,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化起源、衍进的活化石。从春秋战国到宋、元、 明、清,它缔造了无数地下建筑、高台建筑、园林建筑、山野风光建筑、水乡建筑而享誉世界。从名都大邑到集镇村落;从台榭宫殿到道观佛塔;从北国古都四合院到江南水 乡的马头墙;从黄土髙原大宰富贾府第到南海之滨的驷马拖车,到处都可看到那栩栩如生的砖瓦建筑村落,无论是 如诗如画的砖雕,无论是生动活泼张扬祥瑞的瓦器,也无论是字迹苍劲的书法砖雕楹联、门刻或匾额,都以丰富的文化遗存,优秀的文化素养点化出幢幢建筑的气势与灵性,与天与地、与山与水进行着古往今来的和谐对话,昭示着平和与宁静。

此处,不由得想起《赞中华古建筑瓦器十二韵》的诗句来,诗云:

甑甓恢寰宇,青琉应宿光。

双螭了万象,独(三个“贝”)驮华堂。

雇缕堆天瑞,瓦当颂吉祥。

博风屏四极,滴水瓴八方。

陶艺惊秦汉,久长乐未央。

中华古砖荧,世界美名扬。

[注:1 ?甑甓(音zeng pi)——古砖称谓;2.青 琉——指青棍瓦、琉璃瓦;3.螭、傲——传说龙生九子, 其一曰螭(音chi )吻,好望,建筑上立于脊头或挑檐角; 其二曰晶质(音bi xi ),力大,驮柱础、碑石,为陶、石; 4.厩镂(音yi 16u)——指房屋照壁,多为大幅砖雕;5. 博风——砖雕制品,嵌干房脊四顺水,挡风雨,北方古建 筑多见;6.滴水——与瓦当配,为模印纹饰图案,“高屋 建瓴”是指滴水;7.甍——古瓦。]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在漫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匠思独运,口传手授,创造出许多优秀的器物文化产品。烧结砖瓦及建筑装饰陶瓷可 算是最为古老的产品之一。自商周以来,由“百工”主持,大匠生产,完成了砖瓦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秦汉以后, 由中央集权的“司空”机构专管,专门的官窑作坊烧制,“物勒工名”的法律不仅创造了“世界八大奇观”的兵马俑和精美的砖瓦器,而且留下了数十位砖瓦艺术巨匠的名讳。然而,由于史官文化的禁锢,把民间许多科技发明视为“雕虫小技”而疏于史籍记录。就是一些方志或神话传说,也 只能偶见只言片语,从而使砖瓦文化成为入流不入品的东西。当然,这个行业也就成了社会地位低下的“下九流”了。

尽管宋代有史官李诫奉编撰《营造法式》的官书,谈及砖瓦,对砖瓦品种也作了较为翔实的介绍,但也不过是当 时的建筑规范而已。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 一书,算是对砖瓦写得最多的科技读物,他在“埏埴篇”中对砖瓦工艺进行了较为完善的总结,但却没有对砖瓦源流进行发掘、梳理,更未对其文化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从而也未能使这部着作在中国文人十大夫眼里引起应有的关 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遗憾!最后,砖瓦发展到了近代,无论是砌墙盖房的砖瓦质量、品种,也无论是砖瓦的艺术雕刻水平,还是琉璃瓦器,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件件都可成为国之瑰宝,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然而清王朝两百多年间,由于统治者政治上的尊大排外,经济上的闭关锁国,科技上的愚昧无知,奉行不可一世的“马背文化”,科技发展停顿了,先进文化沉沦了,社会历史发展处于滚滚大江的旋涡之中。当我们沉浸在风水先生《罗经》中不能自拔时,外国列强便在工业革命中运用中国“罗经理论”制造出了航海仪器,装备他们漂洋过海的坚艇巨舰当我们还在运用先人发明的火药摆弄花炮的时候,外国人却用它制造出了快枪利炮。一场鸦片战争,国门洞开,列强入室,国土沦丧。历史的屈辱,发人深省。中国烧结砖瓦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历史根源在即此。

 
打赏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