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加速前进,“海口高度”不断攀升。在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将崛起海口下一个“高楼”——“海口塔”,该楼以94层高428.30米,将刷新“海口高度”的纪录。
“现在海口的房子越来越高了,在海口生活,每天看着这座城市的楼房在迅速长高,见证着城市巨变,真有种说不出的激动。”今天下午,65岁的老海口人符长云在谈起海口高楼变化时,感慨良多。

矗立在海口滨海大道的天邑国际大厦(左侧最高楼)高198米(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海口高度”见证城市成长
说起海口高楼,老海口也许还记得得胜沙路上的“五层楼”,也叫“海口大厦”,具有独特的“南洋”建筑特色,是海口骑楼群中特别耀眼的一座。
这座楼始建于1935年,高27米,共五层,海口人习惯称“五层楼”。这就是老海口的印记,不仅因为它曾一度“统治”了海口的制高点,还因为它是海口人心目中的一种独特情感和记忆。
在这里,既是当年豪华酒店,也是舞厅、影业、咖啡馆等综合娱乐场所,显官达贵、华侨商贾和本地时髦青年出入于此,构成了这栋大楼共同的传奇。
但到了1963年,“五层楼”的海口第一高楼纪录被打破了,大同路的华侨大厦拔地而起,以7层之高夺走了“高楼”的称号,成为1960年代的海口标志性建筑物。
“当时,华侨大厦附近还没有什么像样的建筑,远看它,显得特别耀眼和挺拔。站在7楼上都可以看到秀英港码头,还能远远地看到海,我也常常带着家人去玩,那时候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标志,现在提到它,就会想到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71岁的海口市民林尤耀动情地说。
华侨大厦成为当时众多前来海南旅游、探亲和从事商务活动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外籍华人及外国朋友的重要驻点,由此,各种配套设施变得更加齐全,其中当属宝岛餐厅,每天都有许多海口人和华侨光顾于此,成为海口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因为当时海口还没有像样的西餐厅和咖啡厅,而华侨大厦的西餐厅和咖啡厅则成为吸引人的地方,很多人喜欢到这里喝咖啡,品西餐,在当时成为最时髦的事。”在华侨大厦附近生活多年的老陈对此还记忆犹新。

“想看看楼顶帽子都掉了”(图片来源:海南日报)
位于海口得胜沙路的海口大厦
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给海南带来了巨变。尤其是1980年代,海口开发大潮兴起,房地产业也开始发展,位于大同路的一工地施工阵势为许多海口人前所未见,这里便是后来崛起的海口国际金融大厦。
海口国际金融大厦始建于1985年,楼高22层,是被认为具有国际水准的老字号四星级酒店,也是当时海口最高的建筑。
“海口国际金融大厦刚建成时,我们海口人别提有多高兴、多骄傲了!从附近路过都要仰望一下,还有很多外地游客慕名来看。”林尤耀向记者回忆说,“那个22层大楼真叫高啊,当时我抬头往上看,都感觉头昏眼花,脖子酸,看看楼顶连戴着的帽子都掉了。”
在当时海口人的观念中还存留着“最高7层楼”的概念,突然这一下子高出15层,似乎已超出了海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林尤耀不免感叹,城市发展实在太快了。“站在海口国际金融大厦,第一次看清了海口的全貌,真可谓‘一览众山小’,站在大厦的顶楼,都不敢往下看,当时只觉得双腿发软。”他打趣地说。
像寰岛泰得大酒店、海口国际商业大厦、金海岸罗顿大酒店、黄金海景大酒店、宝华海景大酒店等高楼大厦如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城市发展的快节奏让“高楼”成为一个短暂的名词,而“第一高楼”也成为这座城市的时代象征。
“第一高楼”纪录不断刷新
楼房在长高,城市在变化。
如今,海口的城建速度加快,高楼如雨后春笋般拔起。
“现在随便走到哪都能看到建筑工地,在建的许多是高楼大厦,楼房一座比一座高,建设速度也快得惊人。”海口市民林进全看到现在的高楼建设情况如此感叹。
黄金海景大酒店33层高115米、琼泰大厦38层高141米、明光海航大酒店48层高188米、天邑国际大厦49层高198米,目前在建的海控广场52层高228米、天利七星级酒店高300米……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一次次刷新了海口第一高楼的纪录,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海口现代城市的建筑标记和繁华的象征。
日前位于海口大英山新城市中心区的“海口塔”项目已通过环评,该楼94层,高428.30米,建成后将成为海口集办公、酒店、商业、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商务中心,这又将刷新“第一高楼”纪录,成为海口市的“新地标”。
面对新建高楼“誓与天比高”的势头,目睹海口高楼多年变迁的林进全感叹说:“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可以预见,大英山将很快成为继国贸之后的又一城市新中心区了。”
楼房在长高,城市在向上。这些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正是海口加速发展的最好见证,它们所承载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度包容的、现代时尚的海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