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上百祠堂聚集实属罕见 惠山古镇漫漫"申遗"

   日期:2014-01-07     来源:网络    作者:世界砖瓦    浏览:545    评论:0    
核心提示:(图片来源:互联网)惠山古镇是无锡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的118处祠堂,记录了自唐代以来

(图片来源:互联网)

惠山古镇是无锡历史文化遗产最丰富、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的118处祠堂,记录了自唐代以来至民国初年江南地区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中华谱牒文化的活化石。可最近一段时间里,这张无锡的文化“王牌”似乎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从被指责部分古建筑用于商业开发致破坏整体文化氛围,到不久前付出部分景点要卖门票,使得惠山古镇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解古镇在保护修复工作中的真实情况,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采访。

“瞻前顾后求索,谨小慎微落笔”

1998年起,无锡正式启动惠山古镇的调研测绘。历经多轮规划及论证,2003年最终通过并确定云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惠山古镇保护发展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该规划,惠山古镇以“无锡历史文化的展演舞台、城市的文化休闲客厅和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为总规划定位。

云南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丽江古城的设计方,无锡人顾奇伟是这家设计院的前任院长。作为国家特批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深城市规划工作者,无锡的这项重大保护规划设计工程交由他来负责,显得理所当然。顾奇伟表示,无锡是他的故乡,虽然他在家乡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对无锡文化仅是浅知,但保护规划开展以来的这十年,是他汲取营养的十年,他特别感谢无锡祠堂研究会的帮助,“几百名会员群策群力,有的还将家谱等家族原始资料提供给我们,保证了修复工程的原真性”。

“保护规划是特殊的规划,保护历史文化的建筑园林及环境又是建筑设计的特殊领域。常言道,没了创造性就谈不上设计。那么,什么是特殊领域的创造性呢?我认为,这种设计乃是瞻前顾后求索,谨小慎微落笔,不露创作痕迹的创作。”本着要将惠山古镇打造成“传世精品”的理念,十年来,从测绘开始,顾奇伟和他的团队将设计理念一以贯之,并在不断发掘新的历史资料基础上,调整和完善设计方案。“无锡这边只要发现了有价值的文物或者构建,他们就会出现在现场。”据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方舟介绍,“人杰地灵”牌坊在设计修复之初,只有一张上世纪50年代惠山古镇的老照片,设计研究院是利用透视原理,恢复了祠堂和牌坊等建筑,“最后设计出的图纸与挖出的建筑遗存一对照,几乎没有任何偏差”。

(图片来源:互联网)

“一切按照申遗的标准推进”

作为江苏省的推荐申遗项目,无锡惠山祠堂群文化景观已开启了申报世遗的征程。惠山古街开发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吴竹频告诉记者:“‘保护第一’始终是惠山古镇的修复建设和业态定位,也是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一切须按照申遗的标准来推进。当然,保护并不意味着不利用,不管是为了申遗还是旅游,都需要一些业态的配合,只要规划得当,从装修到用材,让这些业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做到合理利用,就能够使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为更多的大众所认知,使街区焕发出新活力”。

经各相关部门及专家多次论证,惠山古镇内的业态确定以“文化为主,文旅商相结合”为总体方向,以“文化、历史、游学式休闲、园林式的餐饮和住宿,以及地方特色文化产品业态”为基本定位。在街区建筑的利用上,古镇办明确了分类使用的原则,即“第一类,被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的祠堂,全部作为文化展示场馆对公众展示;第二类,保留部分遗迹原貌,在历史遗址基础上进行修复、且形质较好的祠堂,可作为文化展示馆使用,也可结合祠堂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院落形制,引入‘文化+商业’的复合型业态;第三类,是历史上存有,但因战争等因素破坏殆尽,按原貌复建的祠堂,可保持其文化肌理,结合发展旅游的需要,适当引入旅游配套商业业态;第四类,是按设计修复风貌建设的部分民居,则以引进地方非物质文化、特色文化为主的业态”。

惠山古镇核心区的招商工作去年底已启动,目前引入了部分业态试营,主要分布在绣嶂街、秦园街以及上下河塘区域。应该说,业态的进驻对古镇人气的聚集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引来一些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古镇目前的业态商业气息太浓,与历史文化街区以及申遗的要求不符。对此,吴竹频坦言:“惠山古镇的保护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成功的路径可循,一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兴盛也需要培育,不可能一蹴而就。”他透露,古镇目前的业态布局尚未最终定位,随着宝善桥商业步行街及风貌区旅游配套建设的逐步完成,核心区的业态布局也将随之逐步调整到位。“当前,我们正抓紧总结前段时间的工作,听取各方建议意见,按照申遗要求,围绕打造‘全国最文化古镇’的目标,抓紧进行业态的调整完善,加强业态和街区的管理,努力使惠山古镇真正成为无锡文化产业的示范工程和无锡亮丽的城市名片”。

“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

“保护好物质遗存难,保护好历史文化的活力更难。这就是古镇祠堂群文化价值所决定的保护发展观。”顾奇伟认为,除了价值独特的遗存,祠堂群的价值还在于其为今人后人所“用”的高价值。祠堂蕴含的“尊贤、敬祖”正是社会发展所维系的人文精神,因而,古镇祠堂保护不是为了让人观赏,而是让人感受体验;不是三跪九叩或说教宣传,而是感同身受、净化心灵。“规划建设的具体目标不止于‘打造建筑精品’,而是全力以赴保护好遗存的同时,使其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自2005年起陈方舟就参与了古镇的修复工程。在此过程中,他深刻感悟到惠山古镇历史底蕴的深厚,就像一个露天博物馆,一部历史通史,更是一个融自然山水与人文于一体的文化古镇,也是“皇帝常来常往的地方”,“惠山古镇祠堂群几乎囊括了除皇家祠堂外的所有祠堂形制,蕴藉在古祠堂内的千年历史人文内涵,是吸引受众和游客的一大原因。与其他地方的祠堂迥然不同,这里的祠堂不光是缅怀祖先、祭祀先贤的地方,更是家族聚会休闲的场所,所以是园林式的祠堂,多配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戏台”。记者在探访中也发现,修复开放的古镇祠堂并无阴森之感,更像一座座错落有致的私家小花园,一些市民正悠闲地在池畔喝茶聊天。位于东岳庙对面的“尊贤祠”是惠山祠堂群中体量最大的一座,后面直通烧香浜,还和马文肃公祠、薛三义公祠连成一体,经过一年多的修复即将于7月底开放。这是一个两进门的祠堂,占地1602平米,中间庭院面积达413平米,左右各有厢房。“今后这里将主要用于祠堂文化的展示,可以组织祭祀先贤等仪式”。

(图片来源:互联网)

收费参观尚待时日

采访当天,记者遇到近百位来自常州的“文化朝圣团”的游客。他们行进在街区,捕捉着这里的点点滴滴。到目前为止,惠山古镇已完成了范仲淹(文正公)祠、倪云林祠等63座祠堂的修复,计2.1万平米,占可修复祠堂的72%;周敦颐祠等15座重点祠堂相继完成布展向市民开放;在主要旅游节点上,西神广场、关刀河景区、绣嶂街照壁、秦园街牌楼等景观也完成复建。此外,修复了民居商铺127个1.54万平米,已建公共建筑2.24万平米。惠山横直街及上下河塘区域已基本完成了从原来的以居住及商业功能为主的普通街区,到以旅游、休闲和体验功能为主的历史文化街区的蜕变。

对于惠山古镇将收取门票的话题,相关负责人表示,设置适当价格的门票,既有利于加快建立与国内外旅行社的合作,使之真正成为无锡旅游的一个新亮点;也可适当控制人流量,加强文物的保护管理;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运行管理成本。不过,相关负责人强调,古镇办还需要针对不同人群,抓紧研究制定相应收费办法,以取得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因此,具体收费时间要待收费实施具体办法及收费设施完善后才会真正施行。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