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下,北京市“稳增长、调结构”的努力初见成效。市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财政收入增长9.6%,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增长5.6%。业内专家表示,当前北京经济增长质量良好,呈现出产业调整转型持续深入、内生动力加速积蓄、社会民生持续改善的特点。
国内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北京位列榜首
在第八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在论坛上发布了全国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2012)。北京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综合得分88.66分,名列全国35个主要城市榜首,连续八年荣膺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行榜首位。上海、深圳和广州分别位居全国第2、3、4名。杭州、天津、南京、成都、武汉和宁波分列全国第5至10名。
从六个分项指标看,北京的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和专业服务四个分项优势明显,持续保持在全国第1位;开放程度专项指标相对稳定,连续三年保持在全国第3位;但政府服务分项指标变动较大,从2011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第8位。
报告显示,北京基础条件得分82.5分,稳居全国首位。在六个细分指标中,总部资源、经济实力、人口与就业连续两年排名第一。不过与其他城市相比,北京环境质量相对薄弱,2012年北京环境质量指标占全国35个主要城市的第27位,未来北京仍需重点加强环境建设,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北京商务设施得分99.57分,位居全国第一。金融、商务、信息、流通、商贸等企业大量聚集,商务楼宇、酒店、公寓等配套条件优越,商务环境持续完善。北京研发优势突出,研发能力得分87.80分,位居全国首位,比排名第二的上海高出5.25分。北京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服务环境不断改善,为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开展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等提供强力支撑。
北京专业服务得分99.99分,金融保险、专业咨询等专业服务能力高居全国首位。此外北京开放程度较高,得分85.75分,是跨国公司进入我国的首选地之一。北京企业“走出去”也取得重大进展,大型企业境外并购硕果累累。
国际经济能力比拼 北京跃居全球第一
普华永道和纽约合作组织联合发布报告《机遇之都2012》称,北京的城市经济影响力从去年的第9位跃居全球第一位、门户城市影响力位列全球第三、亚洲第一。但是,北京在智力资本和创新、健康、安全和治安、交通和基础设施这几项指标上排名靠后,未来应重视平衡发展。
该报告研究覆盖了全球27个城市,通过智力资本和创新、经济影响力、门户城市、健康安全和治安、交通和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和宜居性、成本、宜商环境、可持续性和自然环境和技术成熟度等10大指标60个变量对城市发展进行考察。
据悉,北京在经济影响力指标项下的所有组成变量中(除生产率这项外)均位列前五名:全球500强总部数量名列第二,仅次于东京;GDP增长率名列第三;按资本投资额计算的外国直接投资名列第一,按新建项目计算名列第五;金融和商业服务工作机会数目名列第四,仅次于米兰、巴黎和伦敦。
除了经济影响力,北京另一个跃居世界主要城市前五强的指标是门户城市。北京现在是商务访客和旅游者的主要访问地点,仅次于伦敦和巴黎,排名全球第三、在亚洲名列第一。 从机场到市中心的方便程度名列第一;酒店客房数目名列第二 ;主持的国际会议数目名列第四;际旅游者人数名列第十一;旅客总流量名列第六(在亚洲名列第二,仅次于东京)。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经济影响力和门户城市两项指标上表现骄人,但北京今年综合排名依然与2011年相同,保持在第17位。也就是说,在其他几项指标上,北京的表现有倒退的现象。报告显示,北京在智力资本和创新、健康、安全和治安、交通和基础设施这几项指标上排名靠后。
但是,报告还指出,北京始终重视可持续发展,比如在可负担公共交通这个变量上排名第一;而在绿色空间和废物回收这两个变量上提升也非常快。整体上看,北京已经走在从单纯的快速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
据悉,上述报告旨在考察世界主要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预测各城市未来可能的经济发展走势。此次报告显示,北京的良好表现正是高速发展的亚洲城市的一个缩影。除了北京,还有很多亚洲城市取得良好成绩。新加坡、香港和东京都位列前十,首尔排名居中。上海在在经济影响力和城市对外开放程度这两个指标中今年也首次位居前五。但是,综合排名前五的城市都清一色来自欧美,可见城市的影响力不仅只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而且要在社会经济方面达到全面的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