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互联网)
这里,三十几年前还是一个几户茅屋组成的小渔村,三十几年后建成全国第一个“村级博物馆”;这里,人们曾经是如此向往对面那片繁华的港湾,如今,他们选择从世界各地落叶归根。走进福田口岸边上的这个古村,辉煌大气的门牌、闲适安静的社区公园、地标性的双子塔……三十几年,皇岗人用自己的智慧书写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最唯美的一页。
史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广东出过一个状元,名叫庄有恭。他为官清廉勤勉、诗文俱佳,历任侍讲学士、光禄寺卿、江苏巡抚、刑部尚书等职,官至协办大学士。当年“皇岗”最早是叫“黄岗”,因这个皇上钦点的状元庄有恭金榜题名后前来祭拜过庄氏祠堂,“黄岗”也就改名“皇岗”了。
相传,皇岗居民祖籍福建,是南宋末年广东高级将领庄敬德的后代。清朝中期,皇岗庄氏迎来鼎盛时代。当时全村仅男丁就有4000多人,耕种的土地达到5000多亩,下海捕鱼的渔船有43艘。那时,皇岗人晒的干虾很有名气,直至今天在香港仍有卖干虾的店铺,打着“皇岗”虾米的招牌。
忠良之后历代不绝
无论是档案史料还是民间传说,庄氏族人世代忠烈爱国的血性一直不断。
庄氏人常会向周围人讲起祖先庄敬德,他是南宋后期高级将领。元军南下时,宋少帝赵昺逃难到广州,庄敬德也随驾到了东莞,由虎门乘船到珠江口外与元军不期而遇,双方在水上打了激烈的遭遇战,庄敬德拼死护主,不幸失踪。其夫人被封为一品夫人。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以香港为据点,进攻虎门炮台,攻打广州。广州附近的三元里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抗击英军,成为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斗争。当时,在深圳河沿河一带的村民也自发拿起武器,与三元里人民一道守护中国南大门。1898年6月8日,英帝国主义胁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次年春天,新界和深圳河沿岸数百万村民武装反抗不平等条约。据说,当时仅皇岗村就去了100多人参战,最后只有一名举大旗的花名“春贵咱”的回来了,其余全部牺牲。据说,现在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存有当年抗英队伍的一面旗帜,上面写着“庄”字。
1926年,皇岗地区第一次建立起中共地下组织,1927年,党员庄泽民在皇岗建立起党的地下交通站,负责广州与香港的联络,收集情报,甚至护送重要联系人。
抗日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和爱国人士被困香港,为了保护他们,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深圳的东江抗日游击纵队开展了著名的“大营救”运动。皇岗地下交通站配合武工队,精心组织安排,经过6个月的紧张营救,护送了茅盾、邹韬奋等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和党的重要领导人。
解放战争期间,皇岗交通站组建渡河小分队。一接到对岸通知,他们便开展侦查、布置运输力量,先派巡丁做开路先锋,同时在水上安排可靠的船家到码头等候“落货”。“货”一到岸,立即有事先组织好的青年用箩筐装好,伪装好,肩挑背扛,及时运走。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把各种武器、弹药、服装等由香港运送到红色根据地——白石龙。
东方风来吹暖皇岗古村
1979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
1月13日,广东省委向国务院报告,建议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创建。
改革开放的春潮在深圳湾涌动起来,到处是林立的脚手架、载重汽车、翻斗车穿梭往来,深圳成了一个大工地。这片景象是皇岗人祖祖辈辈都没见过的,也是他们从来没有过的机遇。
数以百万的建设大军要吃要喝,皇岗人就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开鱼塘、种蔬菜,既支援了建设,又增加了收入。边境开放后,皇岗人又组织起一支“收旧队”,去香港收废旧品,香港的废轮胎、旧家具搬过来就可以卖钱,香港人还倒给搬家费。
皇岗人富起来了,皇岗村的土地也开始被征用。1984年,皇岗人彻底告别了几百年世代相传的农耕生活,开始吃国家供应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皇岗人前后拿到4000多万元征地费,作为最开始的资金积累,皇岗村利用这笔钱兴建了沙埔尾工业区,108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引来威皇针织厂、利来电子厂等50多家企业。1988年3月又集资900万元兴建吉龙工业区,两个工业区成为皇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年收入上千万。
1992年,皇岗村和特区68个行政村一道,实行农村城市化的“两个转变”,全村1680名种田人全部转为城市居民。皇岗村变成了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皇岗人从此告别农业,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新成立的皇岗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将目光瞄准了房地产业,先后建成皇安大厦、皇庭世纪小区、皇轩酒店等建筑,并不忘发展产业经济,开设了服装、化工、电子等52家企业,皇岗村迅速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范。
建个漂亮的中心区后花园
口袋鼓起来了,脑袋也要充实起来。“优化环境,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化的文化新皇岗”成为新皇岗人的共识。1994年,皇岗人聘请中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了一个皇岗总体规划蓝图,自主投资建立了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皇岗博物馆、文化广场、图书馆、锦绣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
2007年,皇岗董事会集体交班,平均年龄33岁的新班子以海归派为主。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通过整体改造,使皇岗村成为深圳CBD的南花园和高端配套基地,实现“一体化”发展。近年来,皇岗村先后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并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社区示范点。
2013年年初,皇岗人给自己定下5年“发展服务年”计划,进一步提升配套服务的水平内涵,将服务中心放在发展上。他们认识到过去城中村时代,社区规划欠缺,低效、高耗能、低级落后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产业并存,于是决定,从2013年开始,从顶层设计逐步淘汰低级落后产业,聘请商业顾问,对村内整理商业予以规划。同时,修复吉龙琼利旧屋,并将其作为皇岗博物馆配套项目,提升古村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CBD配套居住区和皇岗村高端群体的特点,推进社康中心建设,将其打造成社康服务中心的精品。
如今,在皇岗村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海外归来的老华侨回皇岗老家祭祖,的士车把他从罗湖桥载到了一片现代而繁荣的社区,他左转右看硬是说司机送错了地方。司机拗不过他,又把他拉回火车站,他又拦了一辆的士,结果还是回到了老地方。当他猛然看到那高大的古香古色的牌楼上镌刻的“皇岗村”三个大字时,才知道真的是自己错了,连连赞叹。
天气晴好的傍晚,文化广场上总有熙来攘往的人群,或是老皇岗人,或是来深建设者,他们随意坐下,聊着,谈着。身后,高达268米的皇岗商务中心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