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GDP增速为7.5%,较去年略有回调。但我国经济从2003年到2007年间每年以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也引起了经济学家对GDP质量的担忧。
豆腐渣工程是有害的GDP
所谓的豆腐渣工程。多半是跟政府官员的腐败有关的,建设的时候算GDP了,垮了以后还要再修,再修又产生GDP,这种GDP实际是负的GDP,是有害的GDP。
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昨日在“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表示,多年的高速增长,GDP里面是有水分的,要想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就必须挤掉这些水分,包括腐败酿成的豆腐渣工程建设、垮掉、再修重复计算的有害GDP;建设过程拉动了生产资料需求,但建成以后没市场等原因不能投产,其实一次性产生的无效GDP;过度超前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GDP。
由于数不胜数的“豆腐渣工程”才给中国带来诸多“好处”呀。一项工程可以反复创造GDP。如1958年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50年才大修一次。在以GDP论英雄的今天,50年的周期显然是太久了,不到1年两次大修才符合GDP增速的客观要求呀。现在,假“豆腐渣工程”之手,实现拉动内需的目的,显然是一招妙棋。出现越来越多的楼脆脆、桥脆脆、路脆脆、堤脆脆……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我们的各项工程都象1958年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那样才是怪事。
建地铁拉动GDP很快
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想建地铁,无论实际需不需要,无论老百姓想不想要,这是为什么?难道即使不需要也要建设吗?难道不怕巨大的浪费吗?
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城市遍地开花的“GDP工程”或者叫“工程GDP”。各城市想要GDP的提高,基本都是在靠固定资产投资,而拉动经济的另两架马车出口和消费,在一些城市则萎靡不振,或者居于次要的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地铁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其工期长、投资大、风险小,对GDP拉动作用明显,而且GDP的考核中,是没有对于资源、能耗的浪费统计的,就是说只要GDP增长了,消耗甚至浪费了多少能源和资源是无所谓的。
地铁是“GDP崇拜”的最好“祭品”。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雁就对媒体测算,“地铁项目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以‘十二五’期间地铁建设投资一万多亿计算,将拉动3万亿以上的GDP增长,创造约一亿个工作岗位。”在他看来,这才是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的主要原因。
“有一百多个城市要建地铁,这可能就值得探讨了,建一公里地铁大概是五亿到七亿,有的报道说要十个亿。真正建成的地铁基本上都要政府补贴,包括运行。当然大城市建地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是必要的,但是一些中小城市是否有必要一定要建地铁,这值得探讨。建地铁当然是拉动GDP很快了,但是如果建成以后,老要政府补贴,发挥不了效益,那也是个问题。”成思危说。
成思危称,要想保持经济健康的增长,还要注意保持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适当的比例。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两个最大的潜在危害一是虚拟经济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利润,使得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此外是货币超发对实体经济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