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湖北蕲春:明朝龙窑700年炉火不断

   日期:2012-07-05     浏览:234    评论:0    
核心提示:  不出三五年,李窑肯定要关门。王亨发,李窑最后的掌门人,掐指估算着李窑的命运。  2月17日,蕲春县官窑镇,李窑。年迈的老

  “不出三五年,李窑肯定要关门。”王亨发,李窑最后的“掌门人”,掐指估算着李窑的命运。

  2月17日,蕲春县官窑镇,李窑。年迈的老窑工们开始挑陶土晾晒。还有几天,李窑将再度升起烟火,烧制并不值钱的“四开瓦”。

  时至今日,这座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建起的陶窑,燃烧的炉火延续700年。只不过,从未改变的700年前的手工活和陶产品,逐步与时代脱轨。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官窑镇这个最后的明朝古窑,开始从兴盛走向没落,直至沦为烧制瓦片“砖瓦厂”。

  李窑,依山而建,窑口向下,窑尾向上,如巨龙探渊饮水,又称“龙窑”。窑身长65米,宽1米多,高约2米。

  据记载: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肖、洪、沈三姓,及后有王、操、万等姓居民集资合股兴建龙窑,开设手工拉坯成型作坊,经营陶业。

  兴盛时期,李窑生产的产品多达350种,产品还曾销往日本和越南等地。

  然而,上世纪90年代后期,李窑开始走向没落。“玻璃、塑料器具,很快取代了陶器。”王亨发说,700年来,李窑从未改变生产方式,也未对产品升级换代。

  1998年,窑厂停产陶器。

  官窑镇党委书记吴华君说,2007年,李窑被列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镇政府已制定李窑重生方案,一方面利用李窑人才技术优势,加大招商引资,重点开发精制陶器,如礼品陶具和工艺陶具等。另一方面,打旅游牌,重点开发龙窑陶文化。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