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古砖瓦烧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千年凝古味,砖瓦砌国风

   日期:2017-02-21     浏览:910    评论:0    
核心提示:梦里江南,似乎总可以在被遗落的青墙黛瓦间找到痕迹:水榭亭台、楼阁花窗、精致的门楼与翘角飞檐……江南的古雅与娴静,闪现在这

梦里江南,似乎总可以在被遗落的青墙黛瓦间找到痕迹:水榭亭台、楼阁花窗、精致的门楼与翘角飞檐……江南的古雅与娴静,闪现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也凝聚在这些古建筑背后的主体材料——传统的青砖青瓦中。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砖瓦是活跃的音符。

在衢州,也有着这样一位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探究古砖瓦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在他那双粗粝的双手下,曾经诞生出无数古韵犹存的传统砖瓦,在他心中,一枚瓦片就是一页鲜活的历史,一块砖就是一部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在天王塔及水亭门街区的修复过程中,所用的古砖瓦,大部分都出自吴林土的几座土窑。


不忘祖传手艺,传承百年的古法烧窑

吴林土站在自己建造的土窑中


300多年前,在衢江区东北面的云溪乡世和村,铜山溪畔吴氏家族的窑火烧红了一段古砖瓦传奇,留给世间一个美丽的村落。

走在如今的世和村,古樟依旧绿荫如盖,村落曲径通幽。沿着村中碎石铺就的小路漫步,沿途的围墙上是滴水的屋檐,美轮美奂的花窗,几乎个个都不重样,每一个花窗都像是一幅独具特色的画。小路的尽头就是省级非遗古砖瓦烧制技艺第九代传承人吴林土的古砖瓦窑址。远远望去,只见树下耸立着几只土窑,燃着生生不息的窑火。

“我的祖辈世代以烧制古砖瓦为业。我的父亲吴水清,是当年衢北地区公认的‘烧窑第一高手’。无论是建窑、制坯,还是把火,样样精通。从16岁起,我就跟随父亲学艺,到如今已经整整50年了。”说起自家烧制古砖瓦的悠久历史,吴林土的眼睛熠熠生辉。坐在他的办公室向外望去,园中堆满了烧制出来的各色瓦当和花窗。

“这些都是手工烧制出来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出炉,都要经过半个月的‘修炼’。”吴林土告诉记者,纯人工制作的砖瓦最为费时费事,但技艺却细入肌理。古砖瓦烧制技艺的工艺流程主要有建窑、选土、炼泥、制坯、装窑、烧制、封窑、出窑等。“首先要建窑,一般来说,砖瓦窑的选址要坐山靠田,窑体圆锥形,壁厚3尺,砖室有一两间房子大,能装上万块砖坯。看,那棵树下的土窑就是当年我自己建的。”吴林土指着一座最大的土窑自豪地说道,“在我们古砖瓦的手艺人眼里,会烧砖瓦不算顶级,能建土窑的才叫厉害。土窑是斗拱式搭建,全程不需要用到一滴水泥,全靠师傅心里的分寸估量,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到支撑作用。建这样一座土窑,往往要用上几十万块砖。”

沿途的围墙上是滴水的屋檐,美轮美奂的花窗,几乎个个都不重样。


烧制砖瓦的第一步是取泥,“黄土粘性好,但堆烧后容易破裂,一般用来做砖,不可做瓦。稍含沙性的年久塘积泥,是做瓦的好材料。”选好的土坯,要放在池子里晒干,经过一整个冬天的风化,然后再进行“炼泥”——泥堆一尺余高,加水后用耕牛或者人力踩踏,增强密实度。一般需要两头牛踩半天时间,才能使泥与水完全融和。

接下来就是制坯。用钢丝切取大小合适的泥料,利用木制模具“泥坯框”和“瓦桶”进行手工制作,一般用木板捣实泥料,成型后集中堆放,自然晾干。然后是装窑,最后就是烧制。

封窑后,还要加一道还原工序,在窑顶糊上黄泥并泼水冷却,这一步也被吴林土称为“闷青”,也叫洇砖,是决定古砖瓦能否烧制出古雅的青灰色的关键步骤。一天以后,红砖就变成青色。“过去讲究的宅院,都喜欢‘青堂瓦舍’,显得庄重大气。青砖比红砖贵3倍价钱。所以,过去能把青砖烧好的师傅,往往更受人尊重一些。”吴林土说道。


聆听岁月回响,让古建重焕新生

手艺师傅们正在装窑。


都说衢城何人不知天王塔,何人不识水亭门。在天王塔及水亭门街区的修复过程中所用的古砖瓦,大部分都出自吴林土的几座土窑中。其实,不止是这两处,放眼全国范围,吴林土的古窑烧制的古砖瓦,也曾令不少古建筑重焕新生。1998年,吴林土创办了吴氏古建筑材料厂,专门烧制古砖瓦。2010年,吴林土带着自己烧制的那些瓦当、滴水和翘角参加义乌文博会,使得古砖瓦烧制技艺声名远播,产品销往江苏、江西、福建等地。

在吴林土的办公室里,每一个角落都陈列着这些年他从全国各地收来和自己制作的“宝贝”——瓦狮子、瓦将军、元宝砖、屋脊兽……从汉代城砖、六朝板瓦、西晋纪年砖,到民国时期的花窗翘角,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砖瓦发展史长卷。“别看这些东西看起来不起眼,它们背后凝聚着中国古建筑几千年来的审美取向和时代变化。”吴林土对那里的每一堆古砖古瓦古配件了如指掌,它们为谁而制、派什么用场都了如指掌,可以说,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有他的心血在里面。他告诉记者,砖瓦的门道颇深,“砖”“瓦”虽然只有二字,但品种却有七八十种:“那些薄薄的、铺垫于瓦片之下的甍砖,巴掌大小的窗花砖,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每一件都闪烁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就拿瓦当来说,就有数十个种类。比如印有‘长乐未央’字样的一般为汉朝制式,如果是花纹云朵纹路的,则一般是明朝以后才流行的式样。”

“学无止境,中国古典建筑讲究色彩的搭配,建筑中粉墙黛瓦与自然景观之间形成的色彩搭配,与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奇特的动物形象、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只有对这些有了充分了解,才能烧制出画面更精美,形制更契合传统的古砖瓦。”在吴林土心中,50年潜心烧制古砖瓦的人生经历,早已在润物细无声中改变着他的生活,更成为坚定他对传承中华砖瓦文化决心的无形助力。 “现在,学习这门手艺的人不多,很多人也不再从事古砖瓦制作这个行业,忽略了对传统技艺的保护。但我认为,如果世人都不去研究和传承,后辈们仅能在书本上找到非物质遗产。如果有一天,人们只能从资料图片上去一览长城风姿,故宫的地面需要修缮只能用瓷砖,那时候再想要去研究老祖宗的东西,却发现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那可就来不及了!”吴林土告诉记者,这些年,他所烧制的古砖瓦销往天南海北,也有不少人不远千里跋涉而来学艺。这门技艺,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也被更加广泛地运用到了古典园林建筑中去,这令吴林土倍感欣慰:“也许,这就是我坚持烧窑的动力!”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