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陶瓷企业要想转型做品牌提升就要告别“工厂思维”

   日期:2016-02-19     来源:网络    浏览:89    评论:0    
核心提示:近期报道的“企二代”张诚,他想改造他家族的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现代的品牌企业转型。应当说,他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

近期报道的“企二代”张诚,他想改造他家族的企业,由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现代的品牌企业转型。应当说,他是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企二代大多更有创新变革意识,也有比较强烈的证明自己的意愿,当前全行业都在面临巨大的转型升级压力,企业变革是必须的,但变革未必就能成功,还是要谋定而后动。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陶瓷制造大国,却并非陶瓷品牌大国,不仅在国际市场缺乏品牌地位,即便在国内市场,能称得上是品牌的陶瓷企业也不多,从去年到今年,许多生产加工型陶瓷企业率先倒闭,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稳定的品牌渠道体系。在痛定思痛中,不少企业也在思考如何由“制造产品”到“制造品牌”的转型问题。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张诚的变革主张,是值得鼓励的,但变革的方向途径,更需要全盘考虑审慎选择。

张诚看到了自己家族工厂的一些弊病所在,首先是工厂销售走的批发模式,虽然销量大,但利润微薄;其次是渠道单一,主要走工程渠道,缺少其他渠道的网络;工厂对质量把控不严格,特别是分级和色差筛选方面,过于疏忽,往往会在一些优等品里,混入一些一级品,色差也没有细致严格的划分,这些问题往往会变成质量问题遭到客户投诉,影响公司形象。因此,他想通过做品牌,来提升工厂的整体形象。他做品牌的思路,并不是说要把工厂做成像东鹏、马可波罗这样的溢价能力很强的品牌企业,而是希望利用工厂十分之一的产量,来做一个差异性强的个性化品牌,在业内形成一定的口碑,提升自己产品的档次与工厂的形象。

但张诚现在也面临着很多的阻力和困惑,其阻力主要来自于家族企业股东固守的“工厂思维”,“工厂思维”就是主要围绕着订单和产品在内部打转,而缺少对外部的把握能力,对渠道建设、营销推广、设计应用等环节统统不感兴趣,只热衷于根据“成本+利润”来评估订单,以“生产+品质”来满足客户的基本要求,以优于竞争对手的价格来获得客户。因为对外部体系缺少了解,没有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的经验,张诚家族企业的股东宁愿沿袭旧有的模式不变,也不敢让张诚玩新意思搞大动作。张诚的困惑,主要是团队能力跟不上,同时对做什么产品也举棋不定。他现在采取的措施是,解散了原来以批发为主的工厂团队,培养自己的新团队,为下一步做品牌的打算做铺垫。

在我看来,张诚要做品牌,首先应该解决工厂产销平衡的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去做品牌,才不会遇到太大阻力。他不能把自已的工厂丢了去做品牌,也不能冒太大的风险去尝试新路子,毕竟以他现在的情形做品牌并不是很有把握的事,更适合先尝试低成本的运营方式,作为变革的试点。张诚设想的第一步是培养自己的团队,我觉得并不可取。他现在做品牌的起点比较低,自己能够培养的团队,主要还是服务团队,如果要培养高水平的品牌策划、产品设计和营销推广团队,我觉得有很大的难度,而且未必划算。因为他的公司内部没有这样的条件和土壤,他自己也不够专业,怎么去培养一个专业要求很高的团队?我给他的建议是,做品牌首要的一点是确定用户定位,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特征确立相应的产品理念,然后根据这个定位来配置相关的资源,如产品的开发、团队的建设、渠道的选择和营销推广的方式等等。

那么怎么确立产品的理念呢?“工厂思维”的模式是,人围着“产品”转,工厂的很多运营环节,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采购、产品技术开发、工艺设备、质量控制等等,都是以产品制造为核心。但是做品牌就要转变这种模式,消费者才是品牌运营中的核心,要注重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和感受。很多陶瓷企业容易陷入这样的思维闭环怪圈中,将所谓的好产品新产品大力推荐给用户,以自己的想当然代替用户的感受,从用户那里得到的回应往往是“这些都是极好的,可是我不喜欢”,犹如用户左脚发痒,却在用户的右脚上涂满了止痒的优质药膏,殷勤备至,只可惜表错了情,这样的低级错误在行业里屡见不鲜,每隔一段时间就玩出各种噱头概念,一会加厚超白,一会第N代材料高科技,一会又是什么超平釉、金刚釉,不一而足,总之是不把用户整晕不罢休,至于到底给用户带来了什么价值,解决了什么实际问题,那就欠奉了。

产品理念首先应该确立的是消费者的细分市场,就是你想做哪些目标群体,然后分析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目前市场的供给需求,能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求,能不能做到产品的强差异化。很多人对于产品差异化的认识,还停留在单个的元素层面,也就是花色效果的变化,其实没有哪一个元素是有绝对的好与坏的,正如没有哪一个文字是绝对好的或者是坏的,同样几千个常用汉字,有些人组合起来就是千古绝唱,有些人组合起来就是制造垃圾,也没有哪一种色彩和音符是绝对的好与坏,同样一块和氏璧,在中国可以价值连城,在东方文化圈之外可能就是一块漂亮的石头而已,所以任何元素的价值都要看是放在什么样的整体背景下,和周围是如何发生关系的,又是相对什么群体的。这个要能深刻理解,是需要很高的哲学思维和人文素养的。现在的瓷砖产品,有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文化内涵不够,同质化趋势很明显。我觉得有一个很大的市场机会,就是做人文题材的产品,比如说,每一款设计都有相应的人文经典故事和特定的应用场景,可以牵动激发特定人群的情感体验与文化联想。

对于产品选择的困惑,我认为张诚可以委托给专业的机构来做,包括产品的开发、规划和定位,都可以花钱搞定。在这样的互联网时代,并不是说自己每一个环节都要具备相当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整合这些资源和要素。

团队的建设也一样,不妨多一点合作思维,与外部资源进行一体化合作,也就是说,张诚现在做一个品牌,他有自己的工厂生产资源和资金能力,但是自己有一些薄弱的环节,团队比较弱一些,在设计方面弱一些,也没有好的渠道,这些方面的话,可以花钱找一些专业机构来进行服务,也可以跟相关的机构和专业的职业经理人,以参股的方式一起来做品牌,这种模式可能更有长期性,也更能激发其他人的积极性和创业的热情。如果完全是靠自己培养一个团队去做品牌的话,可能根本不能胜任,反而把自己的优势资源给浪费掉了。

值得借鉴的例子,就是立新建材和芒果的合作。立新建材的工厂做得不错,原来一直想做一个品牌,花了很大的代价,也换了几任总经理,来来去去好几回也没有做好,一直到后面,跟芒果合作,就把芒果这个品牌做起来了。其实芒果的几个核心成员,都是从其他品牌出来创业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资金实力不够,生产能力不足,很需要一个资金实力雄厚的工厂来支持和配合他们,因为再好的产品理念,没有生产技术的支持,也做不出来。所以他们选择跟立新建材合作,以参股的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对双方都有利的,对芒果的经营者来说,就得到了很强的支持,从产品开发到生产,到价格体系的支持,把这些要素都整合好了,解除了后顾之忧,对立新建材来说,不仅完成了打造高档个性品牌的夙愿,也提升了工厂的整体实力形象。

做特色品牌,芒果的渠道建设也值得借鉴。陶瓷行业的品牌形象,基本上是通过渠道建立起来的。芒果产品相当于配套的产品,比较偏门,应用在厨卫里面一些特定的风格的空间,自己单独做产品的渠道商是很难做的,渠道客户很难专业来做这一个产品,一般的渠道客户也撑不起芒果的整体形象,包括服务体系也达不到。所以芒果选择的一些经销商,大都是做大品牌的经销商,如欧神诺、简一等等,就是定位一致风格各异,形成良性互补。因为做这些大品牌的经销商,也需要这些风格性比较强的产品来进行配套。芒果用这种方式,就能迅速借船出海,经销商原来的配套体系就很完善,做各种推广活动的时候,也能搭上便车,包括大量做设计师活动,因为风格性强的产品,一定是需要依靠设计师去推广的。

张诚想成为一个家族企业的改革者,想要做品牌,我认为务必要摆脱的就是原来的“工厂思维”,要建立用户思维,去确定自己的产品理念和品牌方向,更要用合作思维,来选择自己的合作伙伴,这样才更有望实现他改造自己家族企业的使命和梦想。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