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干燥是在露天坯场上或半遮盖、全遮盖的干燥棚内进行,主要是利用太阳的热能和流动的空气来干燥坯体。它不需要干燥设备,容易上马。但它的缺点是:坯场占地面积大; 受天气变化影响大;管理工作量大(劳动多、劳动强度大);护晾材料损耗大;干燥周期长等。
1.砖坯露天坯场
坯体式样
坯埋有单埂和双埂两种。一般用普通砖或空心砖或混凝土铺埂面,筒易的坯埂也有用泥土填髙300mm后夯实、刮平,埂边成斜坡贫。单坯埂的埂面宽300mm、底宽500mm,每条为一组,小坯弄宽800mm,大坯弄(作运输车辆通行)为1100〜1600mm。双坯埂的埂面宽 600mm,中间小坯弄宽800mm,大坯弄为1100-1600mm。坯埂的长度一般为25m。
防雨制品
大草盖(双趣埂用)一般用毛竹片和稻草制成,中间夹一层油毡,式样为A状,长 2m,宽1.4m;单埂用的草盖是细竹、稻草夹制的,式样是平的,长3m,宽0.5m。草帘是用麦秆或稻草制成,每隔加一根小竹,用综绳或麻绳编结起来,高约lm,长5m,这种草帘用于挡坯埂两侧。
运输方法
手工操作的运输工具大部分采用劳动车,上面放湿砖坯4板。半机械的运输工具有轻便轨道配角钢制成的运坯车,每车可运湿砖坯12板,比用劳动车推坯工效提高两倍。机械化程度高一些的用电机车牵引,可拖这种坯车8辆,节省劳动力7人,大大减轻劳动强度,并加速车辆的周转。此外还可采用拖拉机、无轨电机车牵引等机械化运输方法。
2.砖述干燥棚
砖坯采取坯棚进行干燥的,除我国南方气候温暖而多雨的地区有采用外,其他地区用得不多。坯棚和坯场比较,其主要缺点是棚内干燥周期较长,需干燥棚的数量较多,投资较大;冬季时,由于气温较低,棚内坯体蒸发水分十分缓慢(如采用棚顶可以活动的坯棚除外),有时达不到入窑含水率的要求。其优点是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干燥的砖坯质麗较好 (上面无大草盖压力,棱角整齐);有了干燥棚,下雨也能照常生产;坯场上干坯多时,在干燥棚内收储千坯,无须另盖防雨制品,节省人力、物力,比较方便。
干燥棚按码坯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格子式”,两边用砖砌,中间嵌木板,8层高,每格可码放普通砖坯口块,每个单元可容纳136块;还有一种是“坯埂式”,在坯埂的小坯弄中间竖上钢筋混凝土小柱或木柱,在上端用毛竹或圆木搭成“人”字架,上铺油毡或大草盖,可连成30m左右的长条,每条坯埂可容纳二条坯埂,可放普通砖坯8500块左右。干燥棚按屋顶结构形式分也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式”的,屋顶不能移动,构造比较简单, 大多为竹木结构,油毡屋面;另一种是“活动式”的。而“活动式”的又有两种:一种是 屋顶能顺着水平方向移动的船篷式晾坯棚;剪一种是翻窗式的晾埋棚,形式与中悬式翻窗相似,可根据日照要求来调整屋顶的翻窗角度,随时可受到日光的照射,缩短干燥周期。
3.制瓦原料
制瓦原料一般可塑性较高,干燥敏感性系数较大,因此在采用自然干燥时,一般先在干燥棚内进行,待初步脱水后(瓦坯有五成千时)再移至露天坯场进行干燥;如制瓦原料性能较好,亦可将瓦坯直接连同瓦托板放到露天坯场进行干燥。瓦坯埂的式样和结构,基本与砖坯埂相似,就是略高于砖坯埂,髙约为360mm,以防草盖上流下的雨水溅起来,把瓦坯淋坏。
4.瓦坯干燥棚
瓦坯干燥棚的式样与结构,主要分有架和无架两种。大多为砖木结构:有架干燥棚,操作时不太方便,特别是瓦坯放在高层时,要用梯子传递上去,劳动力要增加,优点是占地少,干燥棚内每层木格子之间留有一定空档,瓦坯容易干燥。无架干燥棚,操作时比较方便,房屋结构简单,节约坯架木材,有的地还采用了竹结构,造价低,故无架瓦坯棚采用得较普遍。
有架干燥棚,架子层数为10~ 15层,每层净髙为150mm,其中有两层(一般在第5 ~6 层)高度为280mm,瓦托板是无脚的。无架干燥棚,屋檐不宜太高,一般为2m左右,主要是便于挡风,所用瓦托板是有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