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政策扶持,或可解“垃圾围城”

   日期:2012-11-21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王    浏览:162    评论:0    
核心提示: 嘉定封浜,刚下过雨,十几位工人在有些泥泞的建筑垃圾堆里捡拾着木制品和塑料袋,还有些工人站在散石堆中运送石料。跟踪本市垃

 嘉定封浜,刚下过雨,十几位工人在有些泥泞的建筑垃圾堆里捡拾着木制品和塑料袋,还有些工人站在散石堆中运送石料。跟踪本市垃圾资源化的终端处置,记者来到普环实业有限公司六分公司,原本满怀期待能见识一下渣土垃圾做成花砖“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却被告知早就停产了。工程部的工人指向角落闲置着的静压制砖机:“砖块生产只做了两年,做不下去了。”

  “垃圾成品”等于不合格产品?

  在砖石工场上,记者看到工人们将渣土粉碎、筛选,分离为再生砂石、再生石料和再生基石三类成品,汇集在各自的场地内。公司经理李伟明说,以前还有最后一道制作工序,就是通过强压制出花砖、渗水地砖等砖石成品。产品可用来铺步道、装饰园林绿化,碎裂后可重新压制循环使用。但现在公司只对运来的渣土作挑拣和物理粉碎,然后拿去铺路基或做地基填料。

  上海城市发展迅速,建筑工地以及居民装修产生的建筑垃圾数量庞大,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为何步履维艰?“主要是我们的产品到后来都销售不出去。”李伟明坦言。上世纪90年代留学荷兰的李伟明对循环经济兴趣浓厚,看到国外成熟的垃圾处理的致富路径,也看准了上海建筑垃圾处理的需求和发展潜力,没想到在这里遭遇市场瓶颈。

  原来,在早期试制阶段,因建筑垃圾分拣不净,又混入了锅炉厂的废渣,渣土制成的砖块往往含有重金属,不久市场上即对“垃圾砖块”产生了负面印象。后来李伟明的“砖石工场”只以建筑装潢垃圾为原材料,并改进工艺,成品经国家建筑材料检测中心检验完全合格,却依旧没有销路。“社会往往将‘垃圾成品’与不合格产品画等号。”李伟明无奈地说。

  从原料到市场困境重重

  将垃圾变宝,是上海打通垃圾分类后道环节,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理想出路。有专家认为,上海要做好垃圾分类,必须要理顺各类垃圾的处理链条,尤以建成终端处置并形成有价值的产品为要。

  但这些链条的建成,面临着从原料到市场的重重困境,李伟明的“砖头工场”只是其中一例。与其相关的普环实业五分公司是处理餐厨垃圾的企业,他们尝试将餐厨垃圾经脱水脱脂后投入菌种,发酵制成酶蛋白饲料。但同样面临着销路问题。因为国内暂未制定这类产品的检验标准。 另一个问题是原料来源不稳定。在现行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并不完善的状况下,这类企业很难产生规模效应。一家采用利乐包生产板材、垃圾桶的企业,多年来一直为材料回收难而头疼。

  先政府强推再走入市场

  为走出困境,李伟明曾多次赴国外寻求合适的技术。他发现,新加坡的渣土垃圾水处理技术能用机械化操作、按照垃圾物理属性分离纯度较高的砖土,但自己的砖石工场场地面积相对较小,经常断水、断电,无法满足大型机械化运作。他在荷兰也找到一种可制成高端地砖、房屋保暖层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工艺,不过引进该工艺价格昂贵。“就像陷入了死循环,产品不好销致使没资金,没资金就引进不了技术,没新技术产品就不能升级换代。”

  事实上,这类垃圾循环利用企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在调研中看到,目前垃圾处理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其中各环节间实际是孤立的,而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单凭企业行为和市场运作,在初期很难实现。

  “从经济效益讲,这些企业在创业初期可能入不敷出,继而自生自灭。但从实现垃圾分类、解决‘垃圾围城’的角度讲,这是很有益的尝试。”市政协人资环建委负责人表示,垃圾资源化再生利用是极具社会意义的事情,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不过,具体到个别项目是否有前景、可持续,还需要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评估。

  参加调研的政协委员也表示,国外垃圾处理的高资源化利用率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很大关系,如一些国家的政府明确规定,送到资源化利用企业的建筑垃圾的产生者要给企业付钱,因此可参考国外经验,先靠政府出台政策强制推行,再慢慢形成产业链,走入市场化阶段。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