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

论砖瓦第一宗罪!请不要将所有的罪都加在砖瓦头上!

   日期:2017-06-08     作者:袁东海    浏览:8210    评论:0    
核心提示:各位朋友大家好砖声:不否认烧砖毁土现象,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遏制烧砖毁田是国策,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讲清楚——烧制了几千年的

各位朋友

大家好

砖声:

不否认烧砖毁土现象,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遏制烧砖毁田是国策,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讲清楚——烧制了几千年的砖瓦到底在毁田占地方面起到了多大危害?耕地减少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这需要给国人一个明明白白的真相,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正确的参考,不要将所有的罪都加在砖瓦头上。

下面敬请阅读本期

《砖声》

标题:论砖瓦第一宗罪

作者/袁东海


随着国家环保工作持续开展,砖瓦行业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被列入了“散乱污”的名单,面对污染这个大大的帽子,砖瓦人难以应对。全国各地关停砖厂的步伐越走越快,大有灭绝的趋势。环保压力下,砖瓦的前途没有一丝亮光,这就是目前砖瓦行业的情形。


回忆砖瓦的经历,这一块小小红砖瓦片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里,似乎一直在风口浪尖上从没有退下来,从开始的“禁实”、”禁粘”到现在的”禁烧”,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秦砖汉瓦在很短的一个时期承载了那么多的不幸,更是背负了多宗罪名。我们不妨简单的回忆一下,本文先讲讲砖瓦的第一宗罪。


砖瓦的第一宗罪

毁田占地

耕地是国人的饭碗,涉及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确保十八亿亩耕地是红线,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础。毁坏耕地这是砖瓦背负第一顶大帽子。国家耕地每年在减少,减少的速度惊人,但减少的根源是什么,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几乎所有的政策条文、媒体报道、调查数据都言之凿凿的把这顶大帽子扣到了烧砖这个行业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这一块小小的砖头瓦片上,在国人的印象中耕地之所以每年减少就是因为砖瓦这个“吃地老虎”。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都似乎很有根据,我们不妨从海量的同类报道中找几条来看看这些依据:


1、国家级的统计是这样分析的:

我国耕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10%多一点,其中分布在丘陵、高原的中低产田占66%,且有40%的干旱、半干旱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到2003年,全国人均耕地资源只有1.43亩,其中30%的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已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仍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实心粘土砖作为主要墙体材料的国家之一。



2、省一级的分析是这样的:

例如:河南省仅2004年,全省就生产实心黏土砖290亿块。据统计,全省共有黏土砖瓦窑场5700座,占地20多万亩,其中占用耕地9万多亩,每年取土烧砖毁坏耕地约5万亩。而且绝大部分砖瓦窑场都未经批准,违法取土占地行为比较严重。河南又是农业大省,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1.35亿亩,产粮1011亿斤,占全国粮食产量的1/10。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河南的耕地保护责任重大。要保证粮食产量,首先必须保证耕地。


3、地市一级的是这样报道的:

2001年07月10日环球时报:

《国家经贸委通知:不许再用红砖盖楼》(摘选)

因为浪费土地资源、耗能大、破坏环境等无法克服的缺陷,中国千百年来抟土烧砖的习惯即将成为历史。

千窑之地无土可取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经如今的浙江嘉兴嘉善县干窑镇,曾误将“千窑”念作“干窑”。千窑之称,名副其实。明清时期,嘉善一带土窑制砖已成相当规模,朝贡京砖早已成为嘉兴府的一项重任。

200年之后,1999年7月1日,嘉兴市成为首例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城市。但令人揪心的是,曾经号称“千窑”,有着优质丰富黏土资源的偌大嘉兴市,却找不到用于筑堤灌包的泥土。

据嘉兴市墙改办负责人韩建忠介绍,嘉兴市黏土资源丰富,砖瓦企业投资小、上马快。20世纪80年代末,嘉兴一度有砖窑500多座,砖厂500多家,黏土砖年产量约50亿块标砖,其中2/3销往上海。嘉兴市统计年鉴表明,嘉兴市人均耕地面积已由1949年的2.24亩下降到1998年的0.98亩。近20年砖瓦行业的取土量,还使嘉兴地区耕地的平均高度下降了8~10厘米。

当时嘉兴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嘉兴挖成海,上海堆成山。上挖祖宗田,下吃子孙饭。”说的就是杀鸡取卵办砖窑。

对黏土资源的掠夺式采掘、无节制使用,招致大自然越来越严厉的惩罚。据记载,1924年至1958年的35年间,嘉兴地区水位超出4米危急水位3次,平均11.9年一次,1954年特大洪水为此前历史之最,水位高达4.4米;1958年至1990年的33年间,水位超出4米的有7次,平均4.7年一次;1991年至1999年的9年间,水位超出4米的有5次,平均1.4年一次。1999年洪水水位创纪录地达到4.67米,比1954年的历史最高水位整整高出27厘米。

4、具体测算是这样的

据测算,每建造1万平方米多层住宅需用200万块黏土砖,生产这些黏土砖将耗用土地3.3亩;建造1栋18层的高层建筑(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需要230万块黏土砖,耗用土地3.8亩。


以上是从数据得到的结论,很不直观,没有轰动效应,于是,把砖瓦行业打入地狱的话语出现了:因烧砖,我国每年500万亩耕地在“流血”,70万亩被毁掉。我国每年因取土烧砖,约要减少一个中等发达县的土地面积,如此下去,总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无可耕之地,无可用之土。


看到这些数据、报道和政府官员的痛惜言论,作为一个砖瓦人都不禁冒出一身虚汗——我们不是在烧砖,是在犯罪呀!


可问题真的是这样的吗?我没有数据,只有从其他报道上提点疑问,望大家仔细想想。


5、 关于每年一个中等县耕地消失的推算:

我国至2010年底285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其中:853个市辖区、370个县级市、1461个县、117自治县、49个旗、3个自治旗、2个特区、1个林区)。如果按照一年减少一个中等发达县的土地推算(这里的行政区划和农业县是两个概念的哦亲),两千年后,中国将无地可耕,无地可种。往后推算我们只能估计,不太直观,那么我们就往前推,就从有砖瓦记载的西周开始,或者从秦砖汉瓦计算:西周是公元前400年前的古国,距今2600年左右,秦朝是公元前220年,距今也有2300年了。西周和秦朝定都为现在的西安-咸阳-洛阳一带,从古至今这一带都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区域。即使当初人口没那么多,建筑材料各异(有木材、石材、土坯等),但两千多年的砖瓦消耗肯定不是一个小数目,会对当地的耕地(土地)资源产生很大影响,被烧砖取土造成的荒芜情景不用形容就可以想象。可现在我们到这些地区却没有看到凄惨的一幕,即使两千多年过去了,人们还在这片土地上生活。所以,简单的数字推算是多么的不靠谱,那么两千年后无地可种是不是笑谈。


6、 关于嘉兴地区的真实情况及嘉兴地区耕地减少的原因可以从以下资料中查询:

《浙江省嘉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网站):

据统计,嘉兴市1998年总人口为328.06万人,比1949年173.19万人净增154.87万人,增幅89.42%,年均增加3.23万人,同期耕地从1949年的258693公顷(统计数),减少到1998年的208340公顷(统计数),净减50353公顷,减幅为19.46%,年均减少1049公顷,人均耕地从2.24亩减少到目前不足1亩(0.953亩,统计数)。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不可避免地要用去一些耕地,最近十年我市耕地面积又以更快的速度在减少,年均减少1994公顷,超过前30多年年均耕地减少数的1.5倍。耕地是我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土地总面积中占到一半以上,因此在建设用地中占用耕地比重要明显大于其他市(地),1996年秀城区、海宁市已处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最低警戒线0.8亩/人以下,保护耕地已显得非常迫切。从现在到下个世纪初我市的总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耕地面积有可能进一步减少,耕地负荷不断加重,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嘉兴这个传统的商品粮基地提供商品粮的能力日趋下降,保护耕地形势更加严峻。


嘉兴土地类型多样,田、地、水、山、海兼而有之,地貌最主要的特征:一是地势低平,除杭州湾、钱塘江沿岸一带有少数孤残丘分布,高度大都在200米以下(吴淞高程,下同),最高的高阳山也仅251.6米,低丘面积约占1%,其余99%为平原。地形由南向北略微倾斜,沿江一带是平原地形稍高部分,在5--7米之间,且河流分布较少;北部低洼地区高程仅3.3--3.8米,全市田面高程平均为4.17米。水系密布,湖荡众多,属太湖流域水系,河网率高达7.89%,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平原.二是受人类长期改造利用的深刻影响,水系发达,田、地、水交错分布。


嘉兴市处于北亚热带南缘,气候条件优越,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润,雨水较丰,年平均气温巧15.4--16.4℃,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34天,全年日照在2007--2179小时,为全省高值区,年降水量1100毫米左右,温光水配合良好,严寒和酷暑时间较短,有利农业全面发展。但因深受季风影响,气候诸要素年际变幅明显大于地域差异,尤以降水量的月季和年度间分布不均现象最为突出,常有灾害性天气发生,对工农业生产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建国后,针对我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严重威胁的实际,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村开展了以兴修水利、平整土地,改造低产田,提高抗洪排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很大成就,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得到保障,全市基本实现田成方、桑成片、树成行、路渠成网的连片高产良田,极大的增强了抗御洪涝灾害能力。


嘉兴市的烧砖毁土报道,可以讲是将人口增长、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因素、气候、自然灾害的损毁、建设用地等占用土地(耕地)主要原因全部归结与烧砖取土。这一类的假报道和虚夸的统计数据让砖瓦背上了莫须有的罪。


中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黄奇帆的一段讲话:2017年5月26日晚,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黄奇帆现身复旦大学,以《关于建立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为题,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分享。

黄奇帆说:房地产业当然需要大量的土地做基础,在国内经济中,目前对房地产的土地供应有失衡之处。

宏观上看,国内每年都要供应城市开发用地,要把农业用地、耕地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几十年来,大体上平均每年要用800万亩耕地征地动迁,转化为国有建设用地。每年800万亩,每10年就是8000万亩,加上地方政府或者地方上的各种企业,总会有一些计划外的征地,这样的话,国家一年800万亩,下边有个百分之十几多征的地,实际上,每十年国家要用掉1亿亩耕地。

我们改革开放30多年,国家的耕地少了3亿多亩,1980年的时候,国家的耕地是23亿亩,到了去年,是20亿亩左右,再过30年就不可避免地要降到18亿亩以下了。。。。。


还有一个观点——

“生产实心粘土砖所需的粘土资源更属可耕地中较优质的粘土”

写这句话的人如果看过《天工开物》这本书就知道从古人烧制砖瓦取土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天工开物》陶埏第七: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粘土而为之......凡埏泥造砖,亦掘地验辨土色,或蓝或白,或红或黄,(闽、广多红泥,蓝者名善泥,江、浙居多。)皆以粘而不散、粉而不沙者为上。从古人的技术记载中,人们一直传承者“熟土”和”生土“之分,熟土是地表土,由于富含氧化物,土质肥沃,适宜种植,而生土在地表之下,缺少养份,不适宜种植。而“掘地二尺余”然后再“择取”,其意就是取生土,因为生土无草根树根等杂质,氧化物稳定,利于砖瓦质量。


将地表的熟土剥离堆放,取生土制砖瓦,取后将熟土重新覆盖,是砖瓦人常用的取土方法,这可能就是取土烧砖几千年,而土地依然能耕种的原因之一吧,也就是土地管理中的一词,叫“复耕”。


下面有张照片大家仔细看看——这张照片报道者的原意是通过照片说明取土烧砖导致土地被损毁,但不经意间却让我们看到这样一幕:被取过土的耕地依然生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

我不否认烧砖毁土现象,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遏制烧砖毁田是国策,但一定要实事求是讲清楚——烧制了几千年的砖瓦到底在毁田占地方面起到了多大危害?耕地减少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这需要给国人一个明明白白的真相,给政策制定者一个正确的参考,不要将所有的罪都加在砖瓦头上。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